用户名: 密 码:
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
本站公告: 中国书画名家网热烈欢迎我国著名画家阮成森,王红、画家顾占劲、油画名家金利虎、画家邢书方、书法家吴建新、杨守来、冯瑞林、马京园、陈为峰、孙墨研、赵为民、侯将民、书法家杨志伟、马立智、尚现成、武林生、陈思源、加入中国书画名家网!中国书画名家网将全面代理、销售、包装各艺术家!并特邀各知名画家和书法家的加盟!

走进中南海的青年画家谢登科
2012-08-17 16:39:56   来源:中国网魅力中国

泥沙俱下,何去何从?

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,艺术品市场的空前繁荣带来的巨额利润,引爆了人们的收藏和投资热情。然而,与之俱来的,是由于艺术市场的不成熟,收藏者审美素的养普遍低下,盲目跟风,投资者的大肆炒作,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赝品、仿品,也催生了艺术价值低下、俗不可耐的“商品画”。迄今为止,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初级阶段可谓“泥沙俱下”。

另外,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,人们审美品位的低下,信息量的巨大导致的选择失准,都严重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方向。很多书画家不甘清贫,为“五斗米折腰”,改弦更张,靠满足低下的审美需求来换取面包,大量地进行流水作业,完全化身为机械制造“行活”的机器,更不消说什么经典意识了,有些“成功”的艺术家,一边数着人民币一边暗暗耻笑梵高的殉道精神。更有甚者,好多农民、退休的职工发现这新兴的“制造业”有利可图,技术含量不高,也纷纷参与进来,进而组成团体,分工合作,大批量制作,然后进行批发销售,市场价格从十几元到数百元不等。他们也进行大力度的宣传,于是就诞生了什么“竹王”、“梅王”、“鸡王”、“虎王”、“牡丹王”……等等,不一而足。但是,拜读完他们的作品以后,就觉得殊为可笑了。

北京琉璃厂,古建林立,文玩书画店铺鳞次栉比,是折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海拔的文化圣地之一,历来为艺术家所向往,众多收藏家、国内外游客也云集此地,深深被这里的文化气息所吸引,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叹服。然而,处在目前这种令人忧虑的文化背景下,琉璃厂也难免被笼罩了商业化大于艺术化的濛濛霜霭。

谢登科先生生活在这个时代,而且也在琉璃厂租了一间工作室,自然不能免除这种忧虑。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,他的书画艺术创作方向在哪里?他该何去何从呢?

于痛苦里挣扎,在激情中奋进。

谢登科先生是在泥潭里苦苦挣扎的一位画家,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、矛盾和斗争——一方面,生活的压力迫使他 “多买胭脂画牡丹”,以“鬻画乞米”;另一方面,年轻时他就师从著名花鸟画家张世简、董寿平(已故)、齐良迟、付有叶、焦可群等专家、教授习画,心摹手追,满怀激情的进行创作。近来,他又考入中国国家画院高级研修班著名花鸟画家高卉民先生工作室,在高先生的指导下,苦苦钻研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中国画……我从他自己的话语里得知:这位来自安徽濉溪一个小镇的画家,探寻书画艺术真谛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。

中国传统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点,要求画家不能只停留在客观的再现一个对象的“像”,还要抓住背后的真实。中国传统花鸟画一直有着比兴的传统,画家喜欢通过描绘花鸟虫鱼来托物言志。松之高洁,竹之虚心,梅之风骨,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……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,这种特有的文化指向,引领艺术家的创作,汇集成了一条绵延数千年的艺术长河,波澜壮阔,直至今天。虽然经过数十年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全面覆盖,中国人的大脑中仍然热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。如今,中国画艺术的发展,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中西融合的绘画艺术复线并行的状态。

今天世界的艺术就像其他文化一样,越来越接近,差异越来越小,艺术家很容易丧失自己的文化根系。而且,没有技术含量的的“艺术”也越来越多。当然,这不是说唯有技术才是艺术的先导,反过来,没有内涵单纯追求技术更可怕。所以说,好的艺术家要具有一个智慧的大脑,而且要有很好的绘画表达能力。

 

谢登科先生的思想是矛盾的,他一方面接受了西方的绘画艺术思想,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加入了西方艺术技术层面的因素,譬如有些造型手段、构图、设色;一方面他又想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,他实在难以控制中国传统艺术的血液在血管里汹涌。然而,这两者怎样取舍与糅合,才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,突出自己的个性特征,是一个大的命题,这让他终日在痛苦里挣扎,不停的探究,因此爆发出的激情,成为了这位倔强的艺术家奋进的源动力。

但是,谢登科先生对自己以后的艺术道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。他坚信,随着自己对中国画认识的逐步提高,主攻方向也会日趋明确。出身农民家庭,学习绘画道路的曲折、命运多舛造就了谢登科先生坚韧不拔的精神,成就了他的艺术品格。在学习、生活等好多方面,他表示从来没有过高的奢望。在专业方面的学习,他认为要从小处做起,点点滴滴,日积月累,数十年如一日,最终会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,而不能急功近利。他只是立在画案旁,夜以继日,用画笔述说着自己质朴、憨实、不事张扬的性格,默默地表达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。

时人莫小池中水,浅处无妨有卧龙。

去年始,从师高卉民先生以来,谢登科先生的书画艺术风格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,他在创作时已经彻底放弃了斤斤于“像”的描绘,更趋向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本质的追求,他通过不断的反思,拨开重重迷雾,正本清源。他开始更加侧重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,从当代书法家一直追溯到“二王”,每天进行大量的练习。对原先情有独钟的吴昌硕等画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学习和研究。当下,他的画面线条呈现的厚重、老辣,都是源自吴缶老的“铁画银钩”。更为重要的是,他在摒弃以前不舍得放弃的东西,用笔、用墨、设色都在往凝练、高古的方向迈进,越来越多地受到导师的赞许和同侪的肯定。这也就不难理解他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了。

目前,许多报刊、杂志、电视台等媒体开始关注这位驻扎在琉璃厂东街尽头、“偏安一隅”的书画家,当然也汇聚了一些书画收藏家、爱好者的身影。这让他有时应接不暇,最近就有一次,因为忙碌,怠慢了家乡的来客,人家误以为他“在北京混得不错了,忘记了家乡的老少爷们”。凡此种种,他也不去做过多的解释,仍然埋头自己的创作。

谢登科先生,这位处在社会边缘的书画艺术家,毫无家庭背景,没有名牌大学的光鲜学历,他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步坚实的走来。生活的艰难,道路的曲折,坎坷,难以阻挡他追求艺术的脚步,这是一种可贵的孜孜以求、披荆斩棘的进取、开拓精神,这种精神就像他的书画艺术一样,将来会感动更多的读者。

再一次面对谢登科先生的作品时,我不禁想起了唐代窦庠的两句诗:“时人莫小池中水,浅处无妨有卧龙”。

智慧成就艺术辉煌,他应邀走进中南海

二十年如一日潜心学习、汲取画坛大师齐白石、李苦禅等老一辈艺术家的风采神韵,饱读历代名家碑帖,使他下笔有神,画风厚丽朴拙,博得业内人士的赞誉,并荣获中国神州书画院院士、一级书画师的称号。他的画多被新加坡、香港等地的友人收藏。他把顺应和灵活,融入绘画作品中,尤其他笔下的牡丹更多了几分鲜活的灵气,也使他在艺术上更加成熟,谢登科的名字在书画界悄悄地传开了

2007年8月他接到了参加在中南海紫光阁举办的“海峡两岸书画交流笔会的邀请函,谢登科如约来到中南海紫光阁,那里已经聚集了近百位来自海峡两岸的书画大家,谢登科在众位大家面前挥笔画了一幅江山牡丹图,表达了一位农民画家的心声,祝愿中华民族团结富强,祝愿祖国的各项事业在党的领导下繁荣昌盛。这幅画受到了在场人士的一致赞扬,并被评为优秀作品,由原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亲自颁发了证书。自此以后,各种书画笔会、文化交流活动接踵而来。他先后受邀到中南海紫光阁、西花厅和钓鱼台现场作画。2008年6月,谢登科的作品还受邀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六国代画家作品展,与世界书画大家的书画一起被活动组委会收藏,作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历史留存。